后天的残疾,先天的志气——记残疾人创业者陈永清

日期:2020-08-13 浏览:5038
字号:
【大】【中】【小】
分享到:

陈永清,泸县百和镇高洞社区五通街村居民,远近闻名身残志坚的残疾人,他不等不靠,成功创业。

 后天的残疾,先天的志气

1968年出生的陈永清,因小儿麻痹症落下肢体四级残疾,他从小要强,读书时学习成绩也不错,但因家境贫穷不得不在读完初中之后辍学步入社会,由于自身残疾,工作难找,要强的他只能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1986年,喜欢听收音机的陈永清因为一次机缘巧合的机会,无意中收听到成都双流无线电培训班正在招收学员,他心里想着,如果能去学习一门技能,无论是对就业还是创业都会有不小的帮助。培训学习需要钱,面对困难的家境,陈永清犹豫再三还是向父母开口提出外出学习的请求,陈永清没想到的是父母的支持那么坚定果断,东拼西凑倾其所有凑够了学费,帮助陈永清踏上了无线电的学习之路。

两个月培训期满,学成归来的陈永清回到泸县百和镇,夫妻二人着手在百和镇的五通街村租房开始了农业机具维修、农具产品销售。1988年陈永清根据工作实际,再一次参加了泸州市就业局开办的电机培训班,这一培训又是三个月,他以刻苦钻研的态度,求知若渴的精神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培训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毕业之后,他继续刻苦钻研技术,诚信经营买卖,一干就是20年,良好的技术与诚信的经营为他取得了不错的人缘,街坊乡邻都喜欢到他的门市买东西。

依靠多年的农机经营,陈永清早已改善了家庭的生活条件,但他创新与进取的精神却并没有因此停止。凭借着无线电和电机专业的知识,他开始琢磨在农业机具经营方面自己能做出什么改变和创新。慢慢的他将经营范围从维修过渡到了经销、批发,产品从最开始的人力独轮车过渡到了更加智能省力的动力独轮车。

 

每一个人,都可能有一个被低估的大脑

陈永清从小心灵手巧,爱动脑筋,做事执着。多年维修农业机具以及早年的劳作经验,深知农村田间地头劳作的艰辛,陈永清决心要设计出更加智能省力的劳动工具。经过不断设计,反复试验之后,他成功制造出了第一辆动力独轮车。这辆动力独轮车是在全人力独轮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并加装上了小型汽油机器提供动力而成的,改造不仅使得独轮车的载重量增加了两三倍,而且还有效节约了人力。无论“高梯矮坎”只要灵活控制动力独轮车档位,就可以弥补汽车难以到达角落搬运重物的短板,深爱用户喜爱。现在该产已荣获得国家专利和市级、县级科技创新奖励,并已经投入了批量生产。

 

 为扩大生产规模和拓宽销售渠道,陈永清的动力独轮车生产“作坊”从偏远的老家百和镇搬到了具有交通优势、人流密集的龙马潭区石洞镇,并且有了面积将近200m2的厂房,每月生产规模可达300余辆。爱钻研的他如今正在开发不同档次的动力独轮车,满足不同人员需求,试验双轮动力车,研发动力双轮斗车,为建筑工地转运混凝土,沙石等建材提供便利,并将自己的专利产品注册商标,生产系列商品。

 
 

关心关爱,扶残助残

身为残疾人的陈永清,更能体会残疾人生活的困难和工作的不易,随着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他招收一批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进入生产基地工作,为残疾人生活排忧解难,为残疾人家庭增收开方便之门。他说:“残疾人更应该关心残疾人,愿意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技术分享给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引导更多残疾人就业。”

跟他聊天中我们了解到,陈永清这一路走来历经风雨,创业之初农村的公路还不像现在这样有村村通、户户通、货物从外地运来全靠人力卸货,有时候货物到达时间太晚或者遇上天气不好的情况连个帮忙的人都不好找,好几次都是他们夫妻两通宵卸货,天亮了还得继续坚持开店营业。往事历历仍在目,不过那样的日子总算是熬过来了,国家的政策好,农民的日子跟着变好,残疾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现在,陈永清家的农业机具不仅造福邻里乡亲,还销往云南、贵州、湖南、重庆等地。陈永清坚信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他告诉我们,他想帮助更多和他一样的残疾人就业,希望残疾朋友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